迎接第20个世界肾脏日,血透患者做好常规检查

2025-02-27

2025年3月13日,我们即将迎来第20个世界肾脏日,今年的主题为“的肾脏还好吗?及早发现,保护肾脏健康!”。慢性肾脏病(CKD)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,影响超过8.5亿人,若不及时干预,可能进展至肾衰竭,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。

对于发展到终末期的CKD患者,维持性血液透析是延续生命的关键手段。然而,患者常受心血管疾病、贫血、感染等并发症困扰,严重威胁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。因此,血液透析患者的常规检查对于监测病情、调整治疗方案及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。

为响应第20个世界肾脏日的主题号召,我们将带您深入了解血液透析患者常规检查的内容和频率:实验室检查、影像学检查、其他检查等。[1]

图源:WKD官网




实验室检查

1.尿液检查

尿常规:可初步了解肾脏情况,如是否有血尿、蛋白尿、白细胞尿、管型尿等。其中,蛋白尿是肾脏病的重要标志之一;血尿可能提示肾小球肾炎、泌尿系统结石或肿瘤等。

24小时尿蛋白定量:能更准确地评估患者每日从尿液中丢失蛋白质的量,对于判断肾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。比如肾病综合征患者常显示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大于3.5克。

尿微量白蛋白:是早期发现肾脏损伤的敏感指标,尤其对于糖尿病肾病、高血压肾病等,在疾病早期尿常规蛋白显示阴性时,尿微量白蛋白可能已升高。

2.血液检查

肾功能指标:包括血清肌酐、尿素氮、估算肾小球滤过率(eGFR)、甲状旁腺激素(PTH)等。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升高,常提示肾功能受损;eGFR可更准确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;PTH水平可有效反映肾功能衰竭状况。

电解质:肾脏病患者易出现电解质紊乱,如高钾血症、低钾血症、低钙血症、高磷血症等,通过检测血钾、血钠、血钙、血磷等电解质水平,有助于及时发现并纠正电解质紊乱。

血常规:肾脏疾病可能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,从而引起肾性贫血,血常规检查可了解血红蛋白水平,判断是否存在贫血。

血脂:部分肾脏病患者,尤其是肾病综合征患者,常伴有脂质代谢紊乱,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、高甘油三酯血症等,监测血脂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干预,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。




影像学检查

超声检查:超声检查无创、便捷,可观察肾脏的大小、形态、结构,以及有无结石、囊肿、肿瘤等病变。例如,多囊肾患者超声可见双侧肾脏多个大小不等的囊肿。

腹部X线平片和静脉肾盂造影(IVP):腹部X线平片可观察肾脏的大小、形态及位置,对肾脏钙化、结石等有一定诊断价值。IVP则能显示肾盂、肾盏及输尿管的形态,有助于诊断泌尿系统的先天性畸形、梗阻、结石等疾病。

计算机断层扫描(CT)和核磁共振成像(MRI)检查:对于肾脏肿瘤、复杂的泌尿系统结石、肾血管病变等疾病的诊断,CT和MRI检查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准确性,能够提供更详细的信息,帮助医生明确病变的部位、大小、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。




其他检查

肾活检:对于一些病因不明、临床表现不典型或治疗效果不佳的肾脏疾病,肾活检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。通过获取肾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,可从细胞和分子层面了解肾脏疾病的类型、病变程度及活动性等,为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。




检查频率

病情稳定的患者:一般每3 - 6个月进行一次尿常规、肾功能、电解质、24 小时尿蛋白定量等基本检查;每6 - 12个月进行一次肾脏超声检查。

病情不稳定或处于疾病进展期的患者:检查频率需相应增加,可能需要每月甚至每周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,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。对于进行特殊治疗(如使用免疫抑制剂)的患者,需根据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病情需要,增加血常规、肝功能等检查的频率。

表1 血液透析患者常规检查指标及检查频率

注:HCO3-:碳酸氢盐; CO₂CP:二氧化碳结合力; iPTH:全段甲状旁腺激素; Kt/V:尿素清除指数; URR:尿素下降率。[2]




小结

尿毒症患者因需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,属于血液感染与血液传播的高危群体。因此,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要求,同时也是为实现更有效的治疗,定期开展一系列相关检查必不可少。这些检查涵盖贫血状况评估、血液透析充分性测定、电解质紊乱排查,以及甲状旁腺素水平检测等。通过全面且定期的检查,医生能够准确把握患者病情,为后续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关键依据,从而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健康与安全。




END

参考资料:

[1] 维持性透析患者并发症的诊断与管理共识[J]. 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(KDIGO),2023.

[2] 殷慧敏,甘晓英等.血液净化护理-专科护士培训手册[M].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,2024.


微信号|雪净血液灌流器

网址|www.kangbei.cn